印度泰戈尔的《素芭》的简介内容

www.darentang.org    2024-06-15
泰戈尔内容简介~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扩展资料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
泰戈尔在诗歌、体裁、语言及表现方法上能够大胆创新,别具一格。体裁上把现实题材处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体裁处理为具有现实成分;体裁上,诗人创造出“故事诗”和政治抒情诗的形式;还致力于创造自由体诗。
泰戈尔的诗风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启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谢婉莹等一代文豪,其中许多作品多次被译成中文。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冰心,使她写出了《繁星·春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故事梗概:故事讲述了名叫素岂细妮和素哈细妮的女孩。为了使她们的名字相似,父亲就给她取名叫素芭茜妮。现在大家都简称她素芭。根据惯例,她的两个姐姐经过相看和赔送礼钱才嫁出去。现在,这个最小的女儿犹如一块沉默的重石,压在她父母的心上。
大家都以为不会说话的人,也就不会有感觉。因此,他们就经常当着她的面表示对她前途的忧虑。她从小就知道,由于神仙的诅咒她才降生在父母家里。因此,她总是企图避开人们的目光,独自呆在一边。
特别是她的母亲,总是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种残疾。因为在母亲看来,女儿与儿子相比就更加属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认为女儿的某种缺陷是自己羞耻的根源。素芭的父亲爱她似乎胜过爱其他的两个女儿;她的母亲却把她看成是自己身上的一个污点,对她十分讨厌。
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缀着长长睫毛的黑黑的大眼睛;她那两片嘴唇在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宛如两片娇嫩的花瓣,在不停地抖动着。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办到,有时候还要经过翻译过程;就是这样,也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能准确地表达。
如果缺乏表达能力,还常常发生错误。但是她那双黑黑的大眼睛,根本不需要翻译就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哑人自有生以来除了面部的表情就再也没有别的语汇,但是他们眼睛的语汇却是无限丰富、无比深沉,就像清澈的天空一样,成为黎明与黄昏、光明与阴影的宁静的游戏场所。
这位失去话语的哑女就像大自然一样,具有一种孤僻的庄严性格。一般的孩子,对她都怀有一种恐惧心理,所以都不和她在一起玩耍。她就像寂寞的中午一样,显得沉默和孤独。
出处:出自印度著名诗人作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素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
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
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泰戈尔不是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对于处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下的各国人民一贯寄予深切的同情,并给予有力的支持。
这位举世闻名、多才多艺的作家,在漫长的六十多年创作生涯里,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余篇短篇小说,二百多个剧本和许多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论文以及回忆录、游记、书简等。
其中1921年问世的著名诗集《吉檀迦利》,使泰戈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诗》和《两亩地》是印度人民喜闻乐见、广为传诵的不朽诗篇。脍炙人口的《喀布尔人》、《素芭》和《摩诃摩耶》均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杰作。

  当这个女孩子起名叫素芭细妮的时候,谁会想到她竟是一个哑巴呢?她的两个姐姐名叫素可细妮和素哈细妮,为了使名字相似,她的父亲把最小的女儿起名叫素芭细妮。大家为了方便,都叫她素芭。
  她的两个姐姐都照例赔了钱好不容易嫁了出去,现在这最小的女儿就像一个沉重的负担,压在她父母的心上。大家似乎都认为她既不会说话,当然也不会有感觉;他们就随便地当着她的面谈论她的前途和他们自己的苦闷。她从小就知道神把她像灾祸一样,送到她父亲的家里,所以她总是远远地躲开人群,想法子呆在一边。只要他们都能把她忘掉,她觉得她就能忍受一切。但是谁能忘掉痛苦呢?她父母的心日夜地为她伤痛。特别是她的母亲,简直把她当作自己身体上的残疾。对一个母亲来说,女儿比儿子更是她自身最亲密的一部分;女儿的毛病,是她自己羞耻的根源。素芭的父亲巴尼康达爱她胜过爱其他的女儿;她母亲却讨厌她,就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
  素芭虽然缺少说话的能力,却不缺少一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她心里有什么想法,她的嘴唇就像一片树叶一样地颤动着反应出来。
  当我们用言语表达思想的时候,言词并不容易找到,必须经过一个翻译过程,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于是我们就会发生错误。但是这一双黑眼睛却不需要翻译;思想本身就反映在这眼睛里。在眼睛里,思想敞开或是关闭,发出光芒或是没入黑暗,静悬着如同落月,或者像急闪的电光照亮了广阔的天空。那些自有生以来除了嘴唇的颤动之外没有语言的人,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这在表情上是无穷无尽的,像海一般的深沉,天空一般地清澈,黎明和黄昏,光明与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哑巴具有“大自然”的那种孤独的庄严。因此别的孩子们几乎害怕素芭,从来不和她一起玩。她像午夜一般地沉默、孤寂。
  她住的村庄叫做昌地浦。这村的河流,在孟加拉算是小的,它只在窄小的地区里流着,像一个中产阶级的女儿。这一条忙碌的水从不泛滥,只安分守己地流着,仿佛是它沿岸的村子里每一户人家的一个成员。河的两边都是人家和树木成荫的河岸。这位河的女神从宝座上走下来,成了每家花园的花神;她用敏捷、愉快的脚步,忘我地做她无穷无尽的祝福工作。
  巴尼康达的房子临近河边。过往的船夫都能看到这地方的茅舍和草堆。我不知道在这些代表人世间财富的东西中间,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个小姑娘,当她工作完毕之后,偷偷地溜到水边,坐在那里。在这里,“大自然”满足了她想说话的愿望,并且替她说话。小溪的微语、村人的声音、船夫的歌唱、鸟鸣、叶响,都和她的心跳揉合在一起。它们变成了声音的巨浪,在她不宁静的心灵上拍打着。“大自然”的低语和动作就是这哑女的语言;那长睫毛遮盖下的黑眼睛的话语,也就是她周围世界的语言。从那蝉鸣的树上,直到静寂的星辰,只有手势、姿态、流泪和叹息。在炎热的正午,船夫和渔夫都去用饭,村人在午睡,鸟儿静悄无声,渡船闲着,辽阔的忙碌的世界从劳作中停息了下来,忽然变成一个孤寂、严肃的巨人,这时候在引人入胜的广阔天空之下,只有那无言的“大自然”和一个无言的女孩子,极其沉静地坐着——一个在光芒四射的阳光之下,一个在小树的树荫中。
  但是素芭也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在牛棚里有两头母牛、沙巴西和邦古利。它们从来没有听到她叫过它们的名字,但是它们听得出她的脚步声。她虽然说不出话来,却爱怜地嘟哝着,它们了解她这轻柔的嘟哝比一切话语都深切得多。当她爱抚它们,斥责它们,或哄劝它们的时候,它们对她的了解比人们对她的了解还深。素芭常来到牛棚里,抱住沙巴西的脖子;她常用脸颊偎擦着她的朋友,邦古利就转过它慈祥的大眼睛望着她,舐她的脸。这女孩子每天照例来看它们三次,此外还有不定时的访问。什么时候她听到使她难过的话,她就随时来看她的哑巴朋友。它们仿佛能从她的沉郁的目光中体会到她精神上的痛苦。它们就走近前来,用角轻轻地摩擦她的手臂,试图用无言的无可奈何的方法来安慰她。除了这两头牛以外,还有几只山羊和一只小猫;虽然它们也表示出同样的依恋,但是素芭对它们的友情是不同的。不论是白天黑夜,只要一有机会,那只小猫就跳到她的怀里,安稳地打瞌睡,在素芭用她柔软的手指,抚摸它的颈和背的时候,它对她的催眠非常欣赏。
  在高级动物里,素芭也有一个伴侣,可是很难描述这女孩子和他的关系,因为他会说话,而他说话的才能并不能使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他是贡赛的最小的儿子,名叫普拉达,是一个懒汉。他的父母在费尽心思以后,认为他永远没有独立生活的希望了。但是浪子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虽然他们家里人厌弃他们,但他们在别人面前总是受欢迎的。因为不受工作的牵制,他们变成了公共财产。就像每个市镇里都需要一块空旷的场地,让大家可以自由呼吸,一个村落也需要两三个有闲人士,能够陪人消磨时间,因此,如果我们懒得工作,又想要一个伴儿,这样的人是可以找得到的。
  普拉达最喜爱钓鱼。他消磨了许多时间在这上面,几乎每天下午都看见他在钓鱼。因此他常遇见素芭。不管他干什么,他都喜欢有个伴。而在钓鱼的时候,一个沉默的伴侣是最好不过的了。普拉达为了素芭的沉默而尊敬她,因为大家都叫她素芭,他就叫她素,以表示他对她的好感。紧芭总是坐在一棵合欢树下,普拉达坐得略远一些,抛下他的钓丝。普拉达带来了一点蒟酱,素芭就替他调弄。我想,她一直坐在那里看着,热切地希望能给普拉达帮个很大的忙,真正对他有些用处,用一切方法来证明她在世界上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但是在这里实在无事可做。她就转而祈求“造物者”给她一种非凡的权力,用一个惊人的奇迹使得普拉达惊叫起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之么大的本领!”
  想想看!如果素芭是一个水神,她也许会从河里慢慢地漂浮出来,把蛇王头顶上的宝石送到渡头上。那时候,普拉达也许会放弃这没出息的钓鱼生活,跳到水晶宫里去,看见在那银宫的金床上的不是别人,正是小哑巴素芭,巴尼康达的孩子!是的,我们的素,这个珠光闪闪的宝城的国王的独生女。但也许不是,这是不可能的。并不是任何事情都真正是不可能的,只是素芭并没有诞生在帕他普①的宫廷中,而是生在巴尼康达的家里,她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贡赛家的孩子大吃一惊。 ①意为“幽冥界”。
  她渐渐地长大了,渐渐地开始认识她自己,一种新的无法形容的意识,像海心的潮水一样,当月圆的时候,从她心中卷过。她看见了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是得到的答案没有一个是她所能了解的。
  有一次,在一个月圆的深夜,她慢慢地打开了门,羞怯地向外窥看。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寂寞的素芭一样,正在俯视着酣睡的大地。她的强壮的、青春的生命在她身上跳动:欢乐和悲哀充溢她的全身;她达到了她自己的无穷寂寞的边缘,甚至越过了这个边缘。
  她的心情沉重,而她说不出来!在这个沉默、忧伤的“母亲”的身边,站着一个沉默、忧伤的女儿。
  她的婚姻问题使她的父亲十分担心和着急。人们责怪他们,甚至谈到要把他们撵走。巴尼康达是富裕的;他们一天吃两顿加哩鱼;因此他的仇人也不少。后来妇女们也来干涉了,巴尼康达出去了几天。不久他回来了,他说:“我们一定要到加尔各答去。”
  他们准备到那生疏的地方去。素芭的心情像浓雾笼罩着的清晨一般沉重,她哭起来了。
  这些日子里累积起来的无名的恐怖,使她像一头沉默的畜生似的紧跟在她父母的身后。她的眼睛张得大大的,在他们的脸上搜索着,仿佛想探察出一点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说出一句话,有一个下午,普拉达正在钓鱼的时候,他笑起来:“素,他们到底给你找到新郎了,你就要出嫁了!你可别把我忘得干干净净呀!”接着他又专心钓鱼去了。就像一只受伤的母鹿眼睁睁地望着猎人一样,素芭在无言的痛苦中望着普拉达,好像说:“我得罪你了吗?”那一天她不再在她的树下坐着了。巴尼康达睡过了午觉,正在他卧房里抽烟,素芭在他脚边坐下来,凝视着他,突然放声大哭。巴尼康达想尽办法安慰她,他的脸上也沾满了泪痕。
  他们决定明天到加尔各答去。素芭到牛棚里去和她童年的同伴道别。她用手掬食来喂它们;她拥抱它们的脖颈;她望着它们的脸,滚落下来的眼泪替她说了话。这一夜是十日的晚上。素芭走出她的屋子,扑倒在她亲爱的河边的草地上,她仿佛要伸臂抱住大地——她的强壮,沉默的母亲,她想说:“别让我离开你,母亲。抱住我吧,就像我拥抱你一样,把我紧紧地抱住。”
  有一天,在加尔各答她的家里,素芭的母亲给她加意地打扮了一番。她把她的头发扎上,用纱带结了起来,给她戴上首饰,想尽办法来破坏她天然的美。素芭的眼睛充满了眼泪。她的母亲怕她把眼睛哭肿了,就狠狠地骂她,但是她的眼泪还是不断地流下来。新郎带着一位朋友来相亲。看到神人降临,来挑选献祭的牺牲的时候,她的父母忧惧得要发晕了。
  她的母亲在把她送给相亲的人看以前,在房间里大声地教训她,使得她加倍地哭泣。那位大人对她细看了好一会之后,评定说:“还不错。”
  他特别注意到她的眼泪,认为她一定有一颗温柔的心。他把这算做她的长处,就是说,这颗心现在为了离开父母而难过,以后一定也是一件有用的东西。像蚌珠一样,这孩子的眼泪只是增加了她的价值,他没有别的意见。
  他们查过历书,在一个吉日举行了婚礼。把她们的哑女交给别人以后,素芭的父亲就回家去了。感谢上天!他们今生的种姓和来世的安全都有了保障!新郎在西方工作,婚后不久,他就把他的妻子带走了。
  不到十天,人人都知道新娘是个哑巴!至少,如果有人不知道,那也不是她的过错,因为她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把一切都告诉人家了,虽然没有人了解她。她望着每一个人的手,说不出话来;她怀念着那些从小熟识的面孔,那些能够了解一个哑女的语言的人的面孔。在她沉默的心中,不断地发出无声的哭泣,只有“心灵的探索者”才听得见。
  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1、《素芭》,泰戈尔著,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其悲剧的命运。
  素芭是一个美丽聪慧、心地善良的哑女,她“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这的大黑眼睛”,有着纯真清澈的心灵,但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却只能独享孤独和寂寞,最后被父母骗嫁到远方,最终被抛弃。作者通过对素芭遭遇和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素芭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世俗的不满情绪。
  2、内容分析:
  开头非常简洁地交代了素芭是个哑女。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素芭最传神的地方——眼睛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正面的细笔描绘,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把这双黑眸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读者的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无比温暖的。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职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几个朋友,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为她似乎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素芭在人类中的唯一朋友——帕勒达帕。但是很难描述他们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们的话语有区别。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达帕身边幻想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这样,她就可以帮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让身边的人惊奇。事实上,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动物亲密无间,却不能让人们对她头来关注的目光,她所认为的那个朋友,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
  情节开始紧张,作者明显加大了下笔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骗的方式把她嫁到远方。而“她象是一头无言的牲畜”,连哀告的权利都没有,唯一能说话的朋友也显得漫不经心,没有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证实了她的担心。她无奈、怨恨,却无法表达,职能最后一次紧紧拥抱身边的大自然。
  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剧由此可见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
  3、作者介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摩耶》《沉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评论精选:

19884093849::印度泰戈尔的《素芭》的简介内容 -
法翠______ 当这个女孩子起名叫素芭细妮的时候,谁会想到她竟是一个哑巴呢?她的两个姐姐名叫素可细妮和素哈细妮,为了使名字相似,她的父亲把最小的女儿起名叫素芭细妮.大家为了方便,都叫她素芭. 她的两个姐姐都照例赔了钱好不容易嫁了出去...

19884093849::泰戈尔的《素芭》故事梗概100到150字 -
法翠______ 从前有个哑女孩叫素芭,父母对她的嫌弃·新郎对她的不屑都使她难过,善良美丽的她只能暗自伤心.

19884093849::泰戈尔的小说《素芭》讲的是什么? -
法翠______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

19884093849::求关于素芭的鉴赏 -
法翠______ 素芭的悲剧,是泰戈尔所讲的故事的全部内容.但泰戈尔的意图明显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他想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呢? 显然,对女性,尤其是残疾女性的怜悯是本小说的主题之一.素芭不会说话,因而备受歧视,而且很孤单,出嫁之后即遭抛...

19884093849::泰戈尔的任何一篇短篇小说评论或赏析想写关于泰斗的文章,任何一篇短
法翠______ 灵魂沃土滋养的奇葩 ——评泰戈尔短篇小说《素芭》 《素芭》是诗化抒情小说的峰巅.王洪、吴岳添主编的《世界短篇小说名著鉴赏辞典》,印度作品就只选了泰戈尔这...

19884093849::泰戈尔及其诗歌 -
法翠______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生于加尔各答市一 个有深厚文化教养的家庭,属于婆罗门种姓.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颂...

19884093849::泰戈尔的资料 -
法翠______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诗集:诗集《暮歌》、...

扩展阅读

  • 《素芭》的故事梗概
  • 印度泰戈尔的《素芭》的简介内容
  • 《素芭》是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 《素芭》是的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 《素芭》主要讲了什么?
  • 素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求关于素芭的鉴赏
  • 泰戈尔 素芭原文 高分求解
  • 素芭的作者
  • 《素芭》读后感300字
  • 多国语言翻译
  • 泰戈尔素芭想表达什么
  • 泰戈尔简介详细
  • 素芭的主要内容
  • 素芭二年级电子书
  • 二年级《素芭》读后感
  • 泰戈尔简介作品集
  • 《素芭》读后感
  • 泰戈尔素芭原文
  • 泰戈尔十大励志名言
  • 俄语翻译器
  • 泰戈尔最惊艳句子
  • 联系电邮
    © 江苏知识网